“曾驱叛寇入河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曾驱叛寇入河湟”出自明代赵时春的《河西歌三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éng qū pàn kòu rù hé huá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曾驱叛寇入河湟”全诗
《河西歌三首》
十万鸣弦小十王,曾驱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为胡部落,赤斤元是汉封疆。
青海便为胡部落,赤斤元是汉封疆。
分类:
《河西歌三首》赵时春 翻译、赏析和诗意
《河西歌三首》是明代赵时春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十万鸣弦小十王,
曾驱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为胡部落,
赤斤元是汉封疆。
中文译文:
十万弓弦齐鸣,小将领十位王。
曾经驱逐叛乱之寇,进入河湟之地。
青海转变为胡人的部落,
赤斤山依然是汉族的封疆。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明代时期在河西地区进行边疆防御和统一的情景。诗中提到的"十万鸣弦"指的是数以万计的弓箭手齐声鸣弦,象征着军队的威武和壮丽。"小十王"是指跟随主将的十位年轻将领,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具有一定的统治地位。诗中还提到了"叛寇",指的是叛乱分子,他们曾经被明朝军队击败并驱逐出河湟地区。而在这之后,青海一带逐渐变为胡人的部落,而赤斤山仍然是汉族的边疆。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明代时期在河西地区进行边疆防御的场景。诗人通过"十万鸣弦"和"小十王"等词语,展示了明军的威武和英勇。诗中的"曾驱叛寇入河湟"表达了明朝军队曾经成功击败叛乱分子,确保了河湟地区的安全。然而,诗人也提到了青海变为胡人部落的情况,这可能揭示了明朝在边疆地区统一和巩固的困难。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边疆防御的艰辛和明朝边疆的形势变化,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和疆土统一的关注。
“曾驱叛寇入河湟”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xī gē sān shǒu
河西歌三首
shí wàn míng xián xiǎo shí wáng, céng qū pàn kòu rù hé huáng.
十万鸣弦小十王,曾驱叛寇入河湟。
qīng hǎi biàn wèi hú bù luò, chì jīn yuán shì hàn fēng jiāng.
青海便为胡部落,赤斤元是汉封疆。
“曾驱叛寇入河湟”平仄韵脚
拼音:céng qū pàn kòu rù hé huáng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曾驱叛寇入河湟”的关联诗句
* “曾驱叛寇入河湟”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曾驱叛寇入河湟”出自赵时春的 《河西歌三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