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溪头无觅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走遍溪头无觅处”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玉楼春 戏赋云山》,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走遍溪头无觅处”全诗
《玉楼春 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分类: 玉楼春
作者简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
①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冬之交,其时稼轩当已迁徙铅山瓢泉新居。云山:据词意,当为白云笼罩之山。稼轩赋云山词共四首,此第一首。 题曰“戏赋”,用意命笔,自见欢快诙谐。观其写云山奇景,无非云来山隐,云去山现,但一经夸张渲染,波澜起伏,便觉风趣异常,且不无禅理寓焉。不说青山隐于浮云,却说浮云将山推走。以下溪头寻山,故弄玄虚,极写“山重水复”,正为下片“柳暗花明”出力。下片果然风起云散,还我天柱云峰。通篇情调开朗乐观。
②“何人”两句:是谁夜来把青山推走?想来是四面浮云作怪。按: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宗师》:“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③“常时”两句:谓平时常见青山,而今遍寻不见。
④“西风”两句:突然西风吹散浮云,青山又呈现眼前。瞥(piē撇)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⑤“老僧”两句:谓山间老僧欣喜青山无恙。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 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 ,乃吟咏云山之作。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 ”,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 ,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 ,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 ,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 ,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 。歇拍一韵紧承前韵 ,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 ?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 。”(《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 ,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 ”,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 ?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 、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 ”,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①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冬之交,其时稼轩当已迁徙铅山瓢泉新居。云山:据词意,当为白云笼罩之山。稼轩赋云山词共四首,此第一首。 题曰“戏赋”,用意命笔,自见欢快诙谐。观其写云山奇景,无非云来山隐,云去山现,但一经夸张渲染,波澜起伏,便觉风趣异常,且不无禅理寓焉。不说青山隐于浮云,却说浮云将山推走。以下溪头寻山,故弄玄虚,极写“山重水复”,正为下片“柳暗花明”出力。下片果然风起云散,还我天柱云峰。通篇情调开朗乐观。
②“何人”两句:是谁夜来把青山推走?想来是四面浮云作怪。按: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宗师》:“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③“常时”两句:谓平时常见青山,而今遍寻不见。
④“西风”两句:突然西风吹散浮云,青山又呈现眼前。瞥(piē撇)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⑤“老僧”两句:谓山间老僧欣喜青山无恙。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 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 ,乃吟咏云山之作。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 ”,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 ,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 ,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 ,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 ,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 。歇拍一韵紧承前韵 ,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 ?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 。”(《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 ,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 ”,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 ?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 、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 ”,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走遍溪头无觅处”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ù lóu chūn xì fù yún shān
玉楼春 戏赋云山
hé rén bàn yè tuī shān qù.
何人半夜推山去。
sì miàn fú yún cāi shì rǔ.
四面浮云猜是汝。
cháng shí xiāng duì liǎng sān fēng, 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xī fēng piē qǐ yún héng dù.
西风瞥起云横度。
hū jiàn dōng nán tiān yī zhù.
忽见东南天一柱。
lǎo sēng pāi shǒu xiào xiāng kuā, qiě xǐ qīng shān yī jiù zhù.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走遍溪头无觅处”平仄韵脚
拼音: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走遍溪头无觅处”的关联诗句
* “走遍溪头无觅处”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走遍溪头无觅处”出自辛弃疾的 《玉楼春 戏赋云山》,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