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添得一茎丝”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一声添得一茎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闻夜砧》,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shēng tiān dé yī jīng sī,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

“一声添得一茎丝”全诗

《闻夜砧》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月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分类: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头像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闻夜砧》白居易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闻夜砧》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谁家思妇秋捣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月正长夜,
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
一声添得一茎丝。

中文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我听到一个思念丈夫的妇人在捣织布匹,
明月苦苦哀叹,风凄凄地吹拂着砧杵。
八月和九月的长夜,时间仿佛没有尽头,
千万声音连绵不断,永无止境。
直到天明时分,头发已经变白,
每一声砧杵敲击,都伴随着一根丝线的增加。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表现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妇人在深秋夜晚的场景。诗中的"思妇"指代思念丈夫的妇人,她在长夜中捣织着布匹,表达着对丈夫的思恋之情。整首诗以夜晚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月亮的悲叹和砧杵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忧郁、凄凉的氛围。

作者运用了描写月亮和砧杵的手法,将妇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增强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月亮的苦苦哀叹和砧杵的悲鸣,象征着妇人的思念之情和孤寂无助的心境。长夜的时间仿佛没有尽头,千万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无尽的孤独和无奈。

诗的最后两句"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表达了妇人不断捣织布匹的坚持和心境的变化。当天明到来时,她的头发已经变白,而每一声砧杵敲击都伴随着一根丝线的增加,暗示着妇人在思念中度过的艰辛时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妇人思念丈夫的内心世界和夜晚的寂寥。通过砧杵的声音和布匹的捣织,诗人传递了思念之情和长夜的孤寂感。这首诗词以其深情而凄美的描绘方式,表达了人们在分离和孤独中的思念和坚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深沉的触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一声添得一茎丝”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wén yè zhēn
闻夜砧

shuí jiā sī fù qiū dǎo bó, yuè kǔ fēng qī zhēn chǔ bēi.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bā yuè jiǔ yuè zhèng cháng yè,
八月九月正长夜,
qiān shēng wàn shēng wú le shí.
千声万声无了时。
yīng dào tiān míng tóu jǐn bái, yī shēng tiān dé yī jīng sī.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一声添得一茎丝”平仄韵脚

拼音:yī shēng tiān dé yī jīng sī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一声添得一茎丝”的关联诗句

* “一声添得一茎丝”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一声添得一茎丝”出自白居易的 《闻夜砧》,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诗句汉字解释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