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词语造句
中年人造句
中年造句
中山造句
中小学造句
中小造句
中学生造句
中学造句
一丝不苟造句
一一造句
丫头造句
个数造句
个性造句
个别造句
个儿造句
个体造句
个位造句
个人主义造句
个个造句
丧气造句
丧失造句
严阵以待造句
严重造句
严酷造句
严谨造句
严峻造句
严守造句
严冬造句
两面造句
两难造句
两边造句
两败俱伤造句
两者造句
两端造句
两种造句
两点造句
两次造句
两样造句
两极造句
两条造句
两旁造句
两手造句
两性造句
一叶知秋造句
井然造句
井下造句
五湖造句
五月造句
五星造句
五彩造句
五年造句
五官造句
五十造句
五体投地造句
五一造句
互补造句
互助造句
互不造句
云雾造句
云海造句
云彩造句
造句
中庸造句
“中庸”的解释
中庸[zhōng yōng] 中庸 (汉语词语)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用“中庸”造句 第16组
151、中庸之辈,只能在喟然长叹中唏嘘度日,颤巍着佝偻躯体抱憾终生,油尽灯枯之时,两行老泪纵横,挥别半世辛酸。
152、要想适性怡情,济人利物,就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度,无过无不及,得中庸,即是养生做人。
153、所谓“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礼记·中庸》)。
154、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155、孔子说,这个时候,应表现君子纯正而中庸的德行,践行“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防止邪念,对世人有贡献而不自夸,以德服人。
156、其次,三代相传,只交代一句“允执其中”,便可“天禄永终”,并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57、“做人稳稳重重,讲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是马鸿宾的处世哲学。
158、《礼记·中庸》有‘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的名句。
159、“中庸“源于至圣孔子之讲学,战国时其嫡孙子思编为。
160、“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