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笏披袍的意思 秉笏披袍的读音和出处

  • bǐng
  • páo
成语名称:
秉笏披袍
成语拼音:
[bǐng hù pī páo]
成语解释:
秉:执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披袍:身穿官服。比喻做官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破风诗》第二折:“圣朝辅佐必良才,野有贤人久困埋,今朝察访当推举,秉笏披袍拜御阶。”
成语例句: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谓语、定语;指做官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秉笏披袍
英文翻译:
Binghu Robe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秉笏披袍”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联合式成语 B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大臣 上朝 拿着 手板 身穿 官服 比喻 做官
更多含义:
“秉笏披袍”专指古代官员手持笏板、身穿官袍的庄严形象,强调官员上朝时的礼仪与职责,具有明确的官职指向和动作细节,如“秉”“披”等动词体现仪式感,类似成语如“冠冕堂皇”侧重形容外表庄严正大,但可含贬义,指虚伪做作,“衣冠楚楚”仅描述衣着整洁,不特指官服,也无动作暗示,“蟒袍玉带”虽同样描绘官员服饰,但更突出华贵材质与身份等级,缺少持笏的仪式细节,而“朱紫尽府”等词语则泛化指代高官群体,缺乏具体形象描绘,因此,“秉笏披袍”通过细节动作与服饰结合,更生动地传递官员履职时的庄重感与权力象征。

“秉笏披袍”的单字解释

】:1.拿着;握着:秉笔。秉烛。2.掌握;主持:秉政。3.古代容量单位,合16斛。4.姓。
】: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袍子:皮袍。棉袍儿。长袍。旗袍儿。

“秉笏披袍”的相关成语

“秉笏披袍”的关联成语

* 秉笏披袍的意思 秉笏披袍的成语解释 秉笏披袍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