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之游的意思 竹林之游的读音和出处

  • zhú
  • lín
  • zhī
  • yóu
成语名称:
竹林之游
成语拼音:
[zhú lín zhī yóu]
成语解释:
指晋朝名士嵇康与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等人常于竹林之下宴集、赏游。比喻所谓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
成语出处:
《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成语例句: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竹林之游
英文翻译:
Bamboo forest tour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竹林之游”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Z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名士 阮咸 等人 竹林 宴集 比喻 所谓 无视 名利 君子之交
更多含义:
“竹林之游”特指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的竹林聚会,象征隐逸清谈的生活方式,强调避世高洁的精神追求,具有历史人物与特定场景的关联性。相比之下,“兰亭雅集”侧重文人雅士的诗酒唱和,体现书法与文学艺术成就,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载。“东篱之趣”源自陶渊明诗句,侧重田园躬耕的闲适心境,更具个人生活化色彩。“桃源乐土”则虚构理想化避世社会,强调与世隔绝的和谐图景,而“梅妻鹤子”专指林逋式孤高隐士,突出自然物象的人格化寄托。这些词语均含避世倾向,但“竹林之游”更凸显名士群体的狂放不羁与思想交锋,承载对礼教的反叛精神。

“竹林之游”的单字解释

】: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游泳。鱼在水里游。2.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游览。游园。游玩。游人。游遍大江南北。3.交游;来往。4.不固定的;经常移动的:游牧。游民。游击。游资。5.江河的一段:上游。中游。下游。6.姓。

“竹林之游”的相关成语

“竹林之游”的关联成语

* 竹林之游的意思 竹林之游的成语解释 竹林之游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