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若狂的意思 举国若狂的读音和出处

  • guó
  • ruò
  • kuáng
成语名称:
举国若狂
成语拼音:
[jǔ guó ruò kuáng]
成语解释:
举:全;狂:疯狂。指全国上下群情振奋;纵情欢乐不能自已;都像疯狂了似的。
成语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成语例句:
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偏正式;作谓语;表示极高兴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国,不能读作“ɡuǒ”。
繁体字形:
舉國若狂
英文翻译:
the whole nation becomes mad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举国若狂”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高兴的成语 人物心情的成语 J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疯狂 全国 群情 振奋 纵情 不能自已
更多含义:
“举国若狂”与其他类似成语或词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情感强度和适用范围上,“举国若狂”出自《礼记》,强调全国上下陷入极度兴奋或狂热的状态,多用于描述重大事件引发的集体情绪失控,如庆典、胜利等,具有范围广、情感浓烈的特点,“万人空巷”侧重于人多聚集的场面,不强调情绪强度,仅指人们因某事离开家而聚集一处,“普天同庆”侧重喜庆氛围,情感较为温和,适用于节日或喜事,“欢欣鼓舞”则强调内心的喜悦与振奋,但未必涉及全国范围,常用于个体或群体对积极事件的反应,“张灯结彩”仅描述节庆装饰,不涉及情绪表达,“奔走相告”突出消息传播的迅速,与集体情绪关联较弱,总体而言,“举国若狂”在情感烈度与规模上更突出集体性狂热,其他词语或侧重场景描述,或情感较为收敛。

“举国若狂”的单字解释

】: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1.精神失常;疯狂:发狂。丧心病狂。2.猛烈;声势大:狂风。狂奔。3.纵情地、无拘束地(多指欢乐):狂喜。狂欢。4.狂妄:狂言。你这话可说得有点儿狂。

“举国若狂”的近义词

“举国若狂”的相关成语

“举国若狂”的关联成语

“举国若狂”造句

听到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消息后,一时举国若狂,一片欢腾。

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的消息传来,举国若狂,欢声雷动。

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

夫中国各镇、埠,每岁迎神赛会敛资辄至万千,举国若狂,动辄肇事。

举国若狂?是面红耳赤?是面红颈赤?是群情鼎沸?是心潮澎湃?不多不是,他们全都没有表情,呆呆的样子,嘴巴微微张开。

西方刚发现夏威夷等群岛的时候,单凭岛人的生活情调与性的解放,疯魔了十八世纪欧洲,也是因为状貌风度正符合卢骚“高贵的野蛮人”的理想,所以雅俗共赏,举国若狂。张爱玲 

以致有人发问,《三体》是集体作品吗,怎么那么多人有与有荣焉的感觉?《三体》得奖,举国若狂

叫天儿上台,没一个不表欢迎,所以京中人都着谭迷,几乎举国若狂

五月初七至十八设醮演剧,唱采莲之曲,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举国若狂

* 举国若狂的意思 举国若狂的成语解释 举国若狂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