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慎罚的意思 明德慎罚的读音和出处

  • míng
  • shèn
成语名称:
明德慎罚
成语拼音:
[míng dé shèn fá]
成语解释:
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
成语出处:
《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成语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质帝纪》:“《书》云:‘明德慎罚。’方春东作,育微敬始。”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定语;用于施政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明惪慎罰
英文翻译:
Be careful in punishment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明德慎罚”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联合式成语 M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谨慎 恩惠 刑罚
更多含义:
“明德慎罚”强调以德教为先,慎用刑罚,源自《尚书》,体现儒家德治思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引导民众,刑罚仅作为辅助手段,侧重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和谐,“德主刑辅”与之类似,但更突出德治的主导地位,“宽严相济”则出自法家,强调根据形势灵活调整宽严程度,带有策略性权术色彩,不同于儒家道德优先理念,“赏罚分明”侧重公正执行奖惩,不强调道德引导,适用范围更广,包括管理或教育领域,“明刑弼教”虽也主张刑罚辅助教化,但更突出法律威严,与“明德慎罚”的仁政色彩有所区别。

“明德慎罚”的单字解释

】: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德育。美德。德才兼备。2.心意;志向:同心同德。离心离德。3.恩惠;好处:感恩戴德。4.德国的简称。
】:注意;小心:谨慎。不慎。慎重。
】:处罚:惩罚。责罚。赏罚分明。罚他喝酒。

“明德慎罚”的相关成语

“明德慎罚”的关联成语

“明德慎罚”造句

配流刑的出现是封建统治者“明德慎罚”传统思想的反映,体现了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革。

“无刑”的具体方式是“明德慎罚”———崇尚德政,慎施刑罚,惟敬王刑,以成三德。

西北政法大学付玉明副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明德慎罚、德主刑辅思想,均可作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文化渊源。

它肇始于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罚”,中经春秋战国儒家传扬的“为政以德”,形成于董仲舒的“德主刑辅”。

从这种见解出发,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

明德慎罚”、“令顺民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观念,我们寄希望法规能够惩恶扬善,何谓善恶,民心自有公断。

某以为治理国家须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尽管如此,主张“人性恶”的荀子仍然强调德为行政之本。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周公强调的核心观点,就是后世经常重复的“明德慎罚”——这四个字,构成了《康诰》的主题词。

* 明德慎罚的意思 明德慎罚的成语解释 明德慎罚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