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事问的意思 每事问的读音和出处
- 每
- 事
- 问
- 成语名称:
- 每事问
- 成语拼音:
- [měi shì wèn]
- 成语解释:
- 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 成语出处: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成语例句:
-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你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
- 感情褒贬:
- 中性成语
- 成语词性:
- 作谓语、宾语;用于治学或处世等
- 结构类型:
- 偏正式成语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语
- 标准拼音:
- 繁体字形:
- 每事問
- 英文翻译:
- Everything
- 成语故事:
- 成语接龙:
- “每事问”成语接龙
- 成语分类:
- 三字成语 偏正式成语 M开头的成语
- 成语关注:
- 询问 凡事
- 更多含义:
- “每事问”出自《论语》,指遇到每件事都主动询问,强调虚心求教的态度,侧重行为本身的具体性,其他类似词语则有不同侧重点。“不耻下问”同样源自《论语》,但强调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突出谦虚态度而非行为频率。“勤学好问”泛指勤奋学习并乐于提问,适用范围更广,不限定请教对象或场合。“追根究底”侧重深入探究问题本质,而非单纯频繁提问。“刨根问底”与“每事问”相似,但更强调对问题根源的追问,带有执着追问的意味。“打破砂锅问到底”则突出追问的彻底性,多用于形容对细节的执着。“敏而好学”强调聪慧与好学品格的结合,与“每事问”的实践性形成对比。这些词语虽都涉及求知,但“每事问”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对每件具体事务的主动询问,体现细致入微的学习态度。
“每事问”的单字解释
【每】:1.指示代词。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一组(偏重个体之间的共性):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生产上。每两个星期开一次小组会。每人做自己能做的事。2.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个月刊每逢十五日出版。最简单的秧歌舞是每跨三步退一步。3.每每:春秋佳日,每作郊游。4.姓。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每事问”的相关成语
“每事问”的关联成语
“每事问”造句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孔子早就提倡要“每事问”,只有多进行调查研究,多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自小就有“科学梦”的陈易希,小时候被妈妈称为“每事问”,活泼,好动,爱拆玩具,最爱逛的地方就是科学馆和天文馆。
哪怕“元芳”们,闭嘴践行便胜过喋喋不休每事问。
如今,我们转变作风、联系群众,也要从“每事问”做起。
总是那么谦虚谨慎,“子入太庙,每事问。
惟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入太庙每事问;惟其入太庙每事问,便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刘敏校长说,“这个活动的意义在于呼唤‘每事问’精神,珍视孩子发问的同时不急于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继续思考,进而养成习惯发问的思维方式。
爷爷向来主张要有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赞成孔子的“每事问”和“举一反三”。
正是这种“每事问”钻研精神和学无常师的谦虚态度,成就了孔子的博学和伟大。
* 每事问的意思 每事问的成语解释 每事问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