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硕学的意思 通儒硕学的读音和出处

  • tōng
  • shuò
  • xué
成语名称:
通儒硕学
成语拼音:
[tōng rú shuò xué]
成语解释:
犹言通儒达士。
成语出处:
《南史·贺瑒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成语例句:
《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部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通儒碩壆
英文翻译:
Confucianism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通儒硕学”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联合式成语 T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犹言 通儒达士
更多含义:
“通儒硕学”与其他类似成语或词语的区别在于其侧重点和使用范围,“通儒硕学”特指学识广博、造诣深厚的儒家学者,强调儒家经典的精通与学术地位的崇高,如汉代经学大家,而“博古通今”侧重对古今知识的全面掌握,不限于儒家范畴,可形容历史学家或博学之人,“学富五车”源自《庄子》,强调藏书丰富或知识体量庞大,未必涉及学术深度,“满腹经纶”偏重治国安邦的才能,常形容政治家的韬略,而非纯粹的学问,“鸿儒硕学”与“通儒硕学”含义接近,但“鸿儒”更突出学者声望的高远,“饱学之士”泛指学问渊博者,不特指儒学领域,适用范围更广,此外,“经天纬地”强调才能卓越,涵盖治国理政与学术成就,而“通儒硕学”则更聚焦学术专精与儒家传承。

“通儒硕学”的单字解释

】:[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shuò]1.〔硕士〕学位名,高于“学士”。2.大:硕老。硕材。硕学(博学,亦指博学的人)。硕壮。硕果累累(喻巨大的成绩)。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shí]古同“”,形容坚固。
】:1.学习:学技术。勤工俭学。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2.模仿:他学杜鹃叫,学得很像。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4.指学科: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5.学校:小学。大学。上学。6.姓。

“通儒硕学”的近义词

“通儒硕学”的相关成语

“通儒硕学”的关联成语

* 通儒硕学的意思 通儒硕学的成语解释 通儒硕学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