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虎伏的意思 龙蟠虎伏的读音和出处

  • lóng
  • pán
成语名称:
龙蟠虎伏
成语拼音:
[lóng pán hǔ fú]
成语解释:
雄踞貌。
成语出处:
郭小川《夜进塔里木》诗:“看吧看,那一群庞然大物——黑压压,龙蟠虎伏。”
成语例句: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定语;用于雄健的事物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龍蟠虎伏
英文翻译:
Crouching dragon and tiger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龙蟠虎伏”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联合式成语 虎的成语 龙的成语 L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雄踞貌
更多含义:
“龙蟠虎伏”与其他类似成语或词语的区别主要在于意象侧重和语境使用。“龙蟠虎伏”强调静态的盘踞与潜伏,常形容地形险要或气势威严,如山脉蜿蜒、势力隐伏,侧重潜在的力量或威慑感。“虎踞龙盘”与之接近,但更突出雄踞一方的稳固感,多用于描述都城或要地的地理优势。“龙腾虎跃”则强调动态的活力与生机,常用于形容场面热烈或人精力充沛,与“龙蟠虎伏”的静态形成对比。“龙争虎斗”专指激烈的争斗或竞争,突出对抗性,而“龙蟠虎伏”无此冲突意味。“藏龙卧虎”侧重指隐藏的人才或高手,与“龙蟠虎伏”的地理隐喻不同。此外,“龙蟠虎伏”带有古典文言的厚重感,多用于书面描述,而“生龙活虎”等词语更口语化,侧重生命力而非威势。

“龙蟠虎伏”的单字解释

】: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屈曲;环绕:龙蟠虎踞。
】: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
】: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伏案。伏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伏。此起彼伏。3.隐藏:潜伏。伏击。昼伏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伏。初伏。三伏天。每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伏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龙蟠虎伏”的近义词

“龙蟠虎伏”的相关成语

“龙蟠虎伏”的关联成语

* 龙蟠虎伏的意思 龙蟠虎伏的成语解释 龙蟠虎伏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