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貢的读音 拔貢的意思
拔贡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 拔
- 貢
“拔貢”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bá gòng]
- 汉字注音:
- ㄅㄚˊ ㄍㄨㄥˋ
- 简繁字形:
- 拔贡
- 是否常用:
- 否
“拔貢”的意思
基本解释
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辞典解释
拔贡 bá gòng ㄅㄚˊ ㄍㄨㄥˋ 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待会试、廷试及格后,入选者依成绩优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余者罢归,称为「废贡」。初定六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一次。
《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拔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网络解释
拔贡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拔貢”的单字解释
【拔】:1.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拔草。拔剑。拔刺。拔了一颗牙。拔了祸根。2.吸出(毒气等):拔毒。拔火。拔罐子。3.挑选(多指人才):选拔。4.向高提:拔嗓子。5.超出;高出:海拔。出类拔萃。6.夺取;攻克(据点、城池等):连拔敌军三个据点。7.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8.姓。
* 拔貢的读音是:bá gòng,拔貢的意思:拔贡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基本解释
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辞典解释
拔贡 bá gòng ㄅㄚˊ ㄍㄨㄥˋ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待会试、廷试及格后,入选者依成绩优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余者罢归,称为「废贡」。初定六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一次。
《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拔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拔贡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拔】:1.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拔草。拔剑。拔刺。拔了一颗牙。拔了祸根。2.吸出(毒气等):拔毒。拔火。拔罐子。3.挑选(多指人才):选拔。4.向高提:拔嗓子。5.超出;高出:海拔。出类拔萃。6.夺取;攻克(据点、城池等):连拔敌军三个据点。7.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