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意思 明察秋毫的读音和出处

  • míng
  • chá
  • qiū
  • háo
成语名称:
明察秋毫
成语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成语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成语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成语例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感情褒贬:
褒义成语
成语词性: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结构类型:
动宾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明詧秌毫
英文翻译:
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成语故事:
明察秋毫的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明察秋毫”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动宾式成语 秋天的成语 孟子的成语 人物心理的成语
成语关注:
明晰 观察 秋毫 鸟兽 比喻 细微 事物 现象 目光 犀利 敏锐 看清 细小 微末 东西 形容 洞察 事理 不受
更多含义:
“明察秋毫”出自《孟子》,原指视力极佳能看清鸟兽的细毛,现比喻洞察力敏锐,能察觉极细微的事物,强调观察细致入微,如“明察秋毫之末”,常用于形容人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与“洞若观火”相比,后者侧重对整体局势的透彻理解,如“洞若观火”形容对事态发展一清二楚,不局限于细节观察。“火眼金睛”源自《西游记》,特指识别妖邪或伪装的能力,强调辨伪存真而非全面观察。“见微知著”出自《韩非子》,指通过微小迹象预判趋势,侧重推理与预见性,如“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与“明察秋毫”的纯观察属性不同。“明见万里”则形容眼光长远,如“明见万里,而百不失一”,突出宏观判断而非细节洞察。此外,“一叶知秋”强调以小见大,但更侧重现象与规律的关联性,而“明察秋毫”更聚焦具体观察能力。这些成语均含“敏锐”之意,但侧重点各异,需结合语境选用。

“明察秋毫”的单字解释

】: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1.仔细看;调查:观~|考~|~其言,观其行。2.(Chá)姓。
】: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明察秋毫”的反义词

“明察秋毫”的近义词

“明察秋毫”的相关成语

“明察秋毫”的关联成语

“明察秋毫”造句

精明的人明察秋毫,小事不糊涂;高超的人懒算细帐,大事不马虎。

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鲁迅 

公安干警明察秋毫,找出了作案的主谋。

公牛和热火的东部决赛首场比赛,幸亏裁判的明察秋毫避免了一出6人同时出场的笑话。

一只明察秋毫的母花猫,伊然是座眨巴着眼睛的斯芬克斯34,呆在暖洋洋的窗台上朝这边望着,不忍心打搅他们。

他能明察秋毫,他注意到一切事物。

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任他有偷天换日的本事,也难逃警方明察秋毫的法眼。

明镜高悬说的是心如明镜,安定平稳,能照见一切;明察秋毫就是对关联体之间的细微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据说,巴杜伊人凭借着天神的意旨,能够明察秋毫,及时发现所有进入这些村舍的外来人。

* 明察秋毫的意思 明察秋毫的成语解释 明察秋毫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