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識之無的读音 略識之無的意思
【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示例】还有一班市侩,不过~,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近义词】略知皮毛、略知一二【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识字不多
- 略
- 識
- 之
- 無
“略識之無”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lüè shí zhī wú]
- 汉字注音:
- ㄌㄩㄝˋ ㄕˊ ㄓ ㄨˊ
- 简繁字形:
- 略识之无
- 是否常用:
- 否
“略識之無”的意思
基本解释
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生下来七个月时,就认得"之"﹑"无"两个字,百试不误。事见《新唐书.白居易传》。后遂称稍为认得几个字,读过几天书的人为"略识之无"。 辞典解释
略识之无 lüè shì zhī wú ㄌㄩㄝˋ ㄕˋ ㄓ ㄨˊ 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六、七个月时,即可辨识之、无二字,百试不差。见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后用略识之无来指人识字不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斑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著他学,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英语 semi-literate, only knows words of one syllable, lit. to know only 之[zhi1] and 無|无[wu2]
网络解释
【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示例】还有一班市侩,不过~,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
【近义词】略知皮毛、略知一二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识字不多
“略識之無”的单字解释
【略】:1.简单(跟“详”相对):大~。粗~。~图。~读。这个提纲写得太~了。2.简单扼要的叙述:史~。事~。节~。要~。3.省去;简化:从~。省~。中间的部分~去不说。4.略微:~知一二。~有所闻。他的成绩比我~好一些。5.计划;计谋:方~。策~。谋~。战~。雄才大~。6.夺取(多指土地):侵~。攻城~地。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 略識之無的读音是:lüè shí zhī wú,略識之無的意思:【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示例】还有一班市侩,不过~,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近义词】略知皮毛、略知一二【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识字不多
基本解释
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生下来七个月时,就认得"之"﹑"无"两个字,百试不误。事见《新唐书.白居易传》。后遂称稍为认得几个字,读过几天书的人为"略识之无"。辞典解释
略识之无 lüè shì zhī wú ㄌㄩㄝˋ ㄕˋ ㄓ ㄨˊ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六、七个月时,即可辨识之、无二字,百试不差。见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后用略识之无来指人识字不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斑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著他学,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英语 semi-literate, only knows words of one syllable, lit. to know only 之[zhi1] and 無|无[wu2]
【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示例】还有一班市侩,不过~,因为艳羡那些斗方名士,要跟着他学。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
【近义词】略知皮毛、略知一二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识字不多
【略】:1.简单(跟“详”相对):大~。粗~。~图。~读。这个提纲写得太~了。2.简单扼要的叙述:史~。事~。节~。要~。3.省去;简化:从~。省~。中间的部分~去不说。4.略微:~知一二。~有所闻。他的成绩比我~好一些。5.计划;计谋:方~。策~。谋~。战~。雄才大~。6.夺取(多指土地):侵~。攻城~地。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